美国福建商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首 页 关于商会 资讯信息 商会成员 投资环境 商会动态 视频专区 留言反馈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商会首页 > 资讯信息 > 华商资讯 > 详细内容
【商行天下·创刊号】别样的“阿Q精神” ——专访美国福建商会会长林慈飞 
2014-10-24 
                   

林慈飞  祖籍福建长乐,美国福建商会会长,美国飞达贸易集团董事长。


撰文/叶威  摄影/鲁丽

2009年,美国福建商会在纽约注册成立。商会秉着“团结、交流、协作、服务”的宗旨,致力于整合各方资源,服务福建在美企业,同时也为会员企业回国发展提供商务考察、投资、融资、联谊交流、项目信息等各种服务。建会至今,美国福建商会不仅是华侨华人心中最忠实的依靠,并且也为中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创会会长的林慈飞对此深感自豪,虽然他有许多头衔,但是最喜欢别人称他为“林会长”。这或许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温文尔雅的林慈飞却有着别样的“阿Q精神”,无论失败与成功,他总是不卑不亢。冷静地看待世事变化,他用最宽容的心境包容周遭的一切,尊重他人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初次见到林会长是在一个晴好的下午时分,坐在古朴精致的的古船木椅凳上,他对身后的陶瓷饶有兴趣。在国外生活久了,对家乡的东西就会格外的喜欢,这是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通病”。

上世纪80年,出国潮大热,林慈飞虽然已是人人羡慕的“万元户”,但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方面是为了与父母团聚,另一方面他也想到世人向往的美国去看看,能否寻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围墙”内外的区别,只有进入“围墙”的人才会知晓。初到美国,林慈飞对眼前的境况甚感意外,人们口中的“天堂”却是现实的“地狱”。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慈飞没有被吓退,而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起早贪黑,风雨兼程,他在异国他乡赚得了第一桶金,开启了他的事业大门。

舍不了的“家乡味”

事业有成的林慈飞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在交谈的间歇,林慈飞用十分地道的福州话接听电话,让我们倍感吃惊。原来在家中,林慈飞不仅自己说普通话和福州话,也要求孩子们与自己说话时必须说普通话或是福州话,“只有这样才不会忘了自己的根。我的孩子们都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和福州话。回到国内,他们与乡亲的沟通完全没有问题。”林慈飞自豪地说道。语言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林慈飞深谙此道,所以几十年来始终固执地坚持对语言的要求。

而说起对家乡的记忆,林慈飞感叹现在的家乡和他出国前已是大有不同,不仅仅是城市面貌换新颜,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年轻时的林慈飞也曾上山下乡当“知青”,虽然时间不长,但也让他体会到了辛苦劳作的不易。不过,在他向我们讲述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抱怨,而是苦中作乐。林慈飞的“阿Q精神”起了作用,在他看来,不论多苦多累,这一段历练也为之后的美国生活奠定了精神基础。没有困苦的经历,没有挫败过的人生,即使再甜的果实放在眼前也察觉不到它的甜美,因此这一味“苦”是甜的开始。也正是由于这一传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漂洋过海的长乐人在美国能够根深蒂固。在纽约,有一半的华人是长乐人。在外打拼的艰难,让传统的长乐人愈发团结。林慈飞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美国福建商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让来到美国谋生的中国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情、家乡味。

永不消失的“财富”

林慈飞是众所周知的热心人,他热衷公益慈善事业,不论哪里有难,他总是义不容辞慷慨解囊。处事低调的他总是谦虚地说,他做的还是不够,不及父辈们的一点一滴。三代华侨从商,林慈飞不只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家族精神的耳濡目染中也承袭了父辈们的公益心。林慈飞的爷爷早年辗转至印尼谋生,20世纪40年代,林慈飞的爷爷回乡为家人盖了一栋颇为洋气的两层小楼,如今虽有些破旧,但在当时也算得上“豪宅”了。生活好起来的他不忘家乡的建设,出钱出力在村口修起了一座牌坊。林慈飞的父亲则更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不仅在家乡捐资建学校,也在长乐塔山修建了健身场所供乡亲免费使用。

    说到这一份事业的承袭,林慈飞虽然也时常带着孩子回国看看,但孩子们的反应却不那么积极。“他们觉得这些与他们无关,不过是我的事情而已,他们不干涉。”林慈飞的脸上略过一丝失落,不过有着“阿Q精神”的林慈飞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子承父业”。出生于华侨家庭的林慈飞年轻时便独当一面,这与美国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如出一辙。林慈飞在交谈中不止一次说到对孩子的教育观,在他看来,为孩子留下再多的金钱与物质,都不如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教会他们获得财富的知识才是留给他们最有价值的“财富”,因为知识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属于自己。

割不断的“中国情”

经商多年,林慈飞十分了解在外闯天下的艰辛。由于中美社会环境的差异,初来乍到的林慈飞也碰到过许多令人无奈的情况,他总是自嘲道:“当年我去美国时还懂一些英语,至少还有个幼儿园的水平。”回想当年,与他同龄的大部分人在出国前普通话都说不好,对英语更是一窍不通。对当地情况的一无所知,让他们何谈发展。作为过来人,林慈飞愈发觉得助其一臂之力是理所应当的,这或许也是缘于他对“家”的眷恋。

如今,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洗礼,能够走出去的企业,可以说是在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但初到美国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对美国商法的认知以及风俗习惯的了解,中国企业或商人极易忽视经营过程中的行事标准,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甚至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林慈飞表示,商会将坚持不懈地为同胞们提供法律援助。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还制作了宣传小册,帮助同胞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当然,林慈飞关注的不单单是来到美国的中国人,他同样也关注想要回国看看的华人。“我身边朋友的孩子大多出生在美国,对中国知之甚少,没有归属感。”这一部分的华人也许不再年轻,无法参加寻根夏令营;也许他没有傲人的高学历,无法获得归国创业的优待。但他们仍充满了回到祖国的激情。他们的先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今天,崛起的中国吸引着他们回乡创业,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


进行到底的“阿Q精神”

当下的年轻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浮躁,面对挫折显得不堪一击。而林慈飞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抉择时,坚持是他成功的“秘钥”,即使碰壁,“阿Q精神”也能让他尽快恢复“元气”。在他看来,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事前做好准备以避免失败的发生,在不可避免时要及时找到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现在,林慈飞不只是做生意、做慈善,还做起了文化。在西方,最具中国文化的物件当属瓷器,在外多年的林慈飞对瓷器也颇为喜爱,闲暇时常与国内企业家开展交流。先人们用瓷器礼遇天下,华侨华人用瓷器寄托乡思,搭建沟通桥梁。2012年,林慈飞创办了《美国商讯》杂志,这是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林慈飞认为,虽然信息量还不够多,但是只要对在美国的华侨华人有帮助,就会继续办下去。近期,他正筹备开拍《长乐人在纽约》,这是基于他在纽约多年的奋斗,以及对身边朋友成败历程的感悟而创作的。或许长乐人在纽约的奋斗故事正是福建人开拓世界的缩影。远走大洋需要极大的勇气,而获得勇气就要战胜最大的敌人——自己,林慈飞用别样的“阿Q精神”超越了自己,也赢得了世界。

林会长回国时在家乡拍了张家族捐建的牌坊,带回美国以解思乡之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会精神 | 留言反馈 |  
版权所有 @ 美国福建商会